聊聊饥饿那点事(一)
聊聊饥饿那点事(一)
聊币圈那点事了聊饥饿那点事(一)
录制《中国味道》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分集导演,他做一个和饮食相关的节目时找到我,配合主咖说一些和饮食有关的内容币圈那点事。不知道这个节目是谁投资的,不过和我对话的嘉宾是冯仑先生,主说的也是冯仑,我只是个敲锣边的配角。先去录了一期,编导对我的感觉不错,闲聊时我说到饥饿的话题,他们很有兴趣,就请我再去录一期,专门说说饥饿文化。最近这段时间读书有点心得,琢磨的问题也和饥饿有关,于是答应了剧组,说说我对饥饿文化的认识。
对现在的孩子说饥饿,没有一个能够理解币圈那点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人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个年代出生成长的孩子,可以说是富足环境中长大的。回望历史,中国人吃饱饭没有多少年,历朝历代没有解决的吃饭问题,改革开放转变观念激发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人才不在被饥饿折磨。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晋惠帝时国家遭遇天灾,百姓没有吃的,晋惠帝的反应是:没有粮食,为什么不吃肉粥?(《晋书·惠帝纪》……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和现在的孩子说因为没吃的而饿肚子、饿死人的事情,他们的反应应该和晋惠帝差不多。女儿小时候对此的反应是,他们可以喝牛奶吃面包呀!没有经历过粮票时期的生活,没有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岁月的孩子们,即使有穿越时空的非凡想象力,也不会想到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曾经挨过饿,中国历史上曾经因为没有吃的饿死过许多人,更不知道以前买粮食需要粮票,买豆腐需要豆腐票,买油要油票,买肉要肉票的。而且这还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农村要比城市艰苦更多,有些还是1949年以后,人民当家作主以后的事情。要是再往前探究,饥饿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始终,老百姓吃饱饭的日子远远没有饿肚子的日子多。即使是历史书上说的那些盛世,也不过是有几年老天爷作美,给了中华大地一些风调雨顺的日子,人们勉强可以吃饱饭而已。在大部分时间里,饥饿是生活的主要内容。
翻开史书,饥饿的记录比比皆是,甚至吃人的记录也屡见不鲜币圈那点事。李敖写过一本《中国吃人史》,里面记录了很多历史上吃人的事情,血淋淋的触目惊心,不忍读下去。要知道,中国历史上吃人的事情,不是因为人的残忍或者是无人性,而是饿的实在不行了,为了活着只能是易子而食。在中国,人吃人春秋时期有记载,到了汉朝司空见惯。《汉书·五行志》中说:“元鼎三年,关东十余郡,人相食。”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战乱遍于南北,都城长安出现了人肉市场。“人诣市卖之,驱缚屠割如羊豕,讫无一声,积骸骨流血,满于坊市。”市中卖人肉,一斤值一百钱,犬肉值五百钱。那时人只剩下生物价值,而且是低于牛羊豕的生物。这就是所谓的汉唐盛世。
前些年有一部电视剧《天下粮仓》很是轰动,电视剧的开头,朝廷上一帮大臣正在争先恐后的歌颂乾隆皇帝的圣德,刘统勋献上《千里饿殍图》扫了皇帝的兴,从而揭开了仓场大案币圈那点事。殍,表示饿死的人,异体字是莩,意思是人像秋天的草一样统统枯死。这样的话在战国时期的孟子那里就出现了,《孟子·梁惠王上》中说过:“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诗圣杜甫则担心自己被饿死,尸体去填了路边的沟渠(焉知饿死填沟壑),宋朝时期的岳飞在词中说到:“遥望中原,填沟壑。”杜甫、岳飞都提到死了以后的结局-填沟壑。为什么人死了会是被填沟壑呢?因为逃荒的路上死人太多,按照孟子的说法就是“饿死而弃尸溪谷”。从战国时期的孟子到唐朝的杜甫再到宋朝的岳飞,填沟壑已经形成为特定的一个名词,可见在历史上遇到灾荒会有多少人饿死(填沟壑)。乾隆年间英国特使马尔嘎尼来华觐见乾隆皇帝,一路上受到豪华接待,但是他笔下对遇到的那些百姓的记述是:目光呆滞,面有菜色。什么是菜色呢?饥饿耗尽了皮肤下面的脂肪层,毛细静脉血管就显露出来,静脉的蓝色和皮肤的黄色结合,就是绿色(菜色)了。马尔嘎尼的描述可以对照着张宏杰先生对这一时期的专著《饥饿的盛世》来读,看过后,对所谓盛世的理解大概会有新的看法,就知道所谓的康乾盛世的子民是什么模样了。历史不是电视剧,康熙也好乾隆也罢,饥荒饥饿从来没有离开平民百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