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转债市场结构性的机会

Connor 虎符交易所app下载 2023-05-06 288 0

开年以来,随着权益类资产的回暖,作为助力“固收+”产品获得更高增值收益的品种之一,可转债资产在公募基金中的仓位普遍增加结构性理财产品。近日,记者专访了博时基金混合资产投资部投资总监助理兼基金经理邓欣雨。他表示,从权益与债券资产比价效应看,权益资产吸引力相对占优;同时,随着政策有利于国内经济复苏方向,权益类相关资产的胜率也会明显提高;从资产配置角度,提升权益相关资产的比重亦符合政策和经济周期运行大方向。

展望2023年,邓欣雨认为,宏观主线呈“周期底部,酝酿复苏”,国内温和复苏是主基调,内强外弱结构性理财产品。消费、房地产领域是否有超预期亮点,需继续观察政策。

问:近年来结构性理财产品,可转债成为热门投向,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您认为公募持有可转债市值会否继续扩容?

答:可转债市场保持良好的发展状况,越来越多的优秀上市公司加入到转债融资中来,投资者加大了对这块的关注力度和研究资源,可转债实现了发行人和投资者的双赢局面结构性理财产品

相信在未来的资产配置中,可转债会继续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公募持仓市值继续扩容概率偏大结构性理财产品。可转债纳入到新基金的权益资产范围,只是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新基金在转债上的配置比例,但影响的不是配置方向。

问:2023年可转债整体的配置价值如何?在投资中结构性理财产品,会偏向哪些结构性机会?

答:短期观察,当期权益相关市场可能处于一种上涨带来的焦虑阶段,这在转债市场更为明显,转债市场估值已快速修复到高位区域,对股市上涨的预期反应较为充分,后续估值扩张收益降低,从“价格=转股价值×估值”看,转债行情后续主要看正股的推动,而在整体估值偏高后,自下而上的结构性选择将变得更为重要结构性理财产品

考虑到股市还有上行动力,而且一般转债行情阶段性结束时会有明显过热信号,暂时还未观察到,后续时间上的重要观察点是两会结构性理财产品。高估值下正常不适合追涨加仓,但过热信号不明显,因此调整持仓结构风格应是一种不错选择。

问:您对今年转债主题基金的收益预期如何结构性理财产品?对转债基金的普通持有人有何投资建议?

答:风格来看,小盘相对大盘已逐步跑出优势,但从过去 2-3 月看大盘仍有超额表现,当前选择小盘会有优势,同期成长相对价值已明显,二者可均衡一些,考虑到小盘占优阶段,成长好于价值,综合看接下来可往小盘成长调整结构性理财产品

整体而言,转债市场是从偏贝塔往阿尔法去转换的一个行情,因此需要把握结构性的机会,重配政策支持的行业,自下而上在更细分的行业里面挖掘正股层面驱动的机会结构性理财产品

问:如何看待后市结构性理财产品

答:自2021年1季度以来,宏观景气的中周期下行已历近8个季度,无论从量价来看,目前大概率处在宏观景气度的中周期底部结构性理财产品。从2023年2季度开始,宏观景气度有可能将逐步从底部走出并酝酿一轮中周期级别的复苏。

消费方面,复苏方向确定,弱修复概率偏高,后续将关注政策刺激力度结构性理财产品。一是超额储蓄和消费倾向决定消费修复力度;二是消费预计有一定修复,从海外经验看消费修复至少可维持半年,但参照韩国及印度的经验,消费修复程度较弱,仍低于前期趋势。

地产方面,政策有助行业底部修复,但弱房价预期和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不利会限制销售修复程度结构性理财产品。2022年房地产行业收缩明显,稳地产政策陆续出台,前期政策重点聚焦保交楼保主体,稳定供给侧,后续刺激需求消费端的政策变化值得关注。考虑到消费端受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影响,在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一般和房价上涨预期偏弱背景下,不宜过度乐观。

基建中性偏强,向上弹性取决于表外财政结构性理财产品。在出口链向下的大背景下,制造业投资的内生修复动力偏弱,政策支持下的外生修复值得关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依据结构性理财产品。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许崇静

评论